乐森璕
(1899年9月4日—1989年2月12日),古生物学家、地质学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,长于四射珊瑚和泥盆纪的地层研究。字季纯,贵州黄平东坡人,生于贵阳,祖籍江西省吉安市。伯父乐嘉藻,女儿乐菊云、乐丽云。1905年-1913年,乐森璕就读于贵阳寻常小学(后改称乐群小学)。1914年-1917年,乐森璕就读于贵阳模范中学。1918年-1920年,乐森璕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预科。1920年-1924年,乐森璕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系,获理学学士学位。1924年-1927年,乐森璕在原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,先后任实习生、调查员。1927年-1934年,乐森璕在两广地质调查所任技正、在中山大学任教。1932年,乐森璕与黄汲清合作写成《扬子江下游栖霞石灰岩之珊瑚石》一书。1934年-1936年,乐森璕赴德国留学,先后就读于格廷根大学和马堡大学。1936年,乐森璕获德国马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。1936年-1937年,乐森璕在中山大学任教,讲授古生物学及地史学,同时在两广地质调查所兼做地质矿产调查工作。1937年,乐森璕在贵州建立了贵州矿产勘测团。1941年,乐森璕领导的贵州矿产探测团的两位技师在贵筑、修文两县偶然发现了含铝的水矾土矿床。1946年,乐森璕兼任国立贵州大学地质系教授。1949年,乐森璕被任命为西南地质调查所副所长。1950年-1953年,乐森璕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、西南地质调查所所长。1953年,乐森璕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,兼古生物学教研室主任。同年,乐森璕发现乐氏江油鱼化石。1954年,乐森璕任重庆大学地质系系主任。1955年,乐森璕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。同年,乐森璕任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地质学考研室主任、古生物教研室主任。同年,乐森璕被评为一级教授。1964年,乐森璕任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主任。1978年,乐森璕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主任。著有《广西中泥盆世珊瑚动物群》《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地层分层分带及对比》《中国南部海相下泥盆统上部以及中泥盆统下部的地层问题》等。